江苏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应知应会手册
审核评估办公室
2016年3月
一、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一点通
1.什么是审核评估
审核评估是院校评估的一种模式。它是依据被评估对象自身设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来评价被评估对象人才培养目标与效果的实现情况。
审核评估不同于合格评估和水平评估。审核评估主要看被评估对象是否达到了自身设定的目标,国家不设统一评估标准,结论不分等级,形成写实性审核报告。审核评估的目的是引导学校建立自律机制,强化自我改进,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2.审核评估的指导思想
审核评估的指导思想可以概括为“一个坚持、两个突出、三个强化”。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突出内涵建设,突出特色发展;强化办学合理定位,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强化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审核评估的原则
审核评估坚持以下五项原则:一是主体性原则,强调以学校自我评估、自我检验、自我改进为主,体现学校在人才培养质量中的主体地位。二是目标性原则,强调以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关注学校目标的确定和实现。三是多样性原则,学校办学和人才培养的多样化,尊重学校办学自主权和自身特色。四是发展性原则,关注内涵的提升和质量的持续提高。五是实证性原则,强调基于证据作出审核判断,以数据为依据,以事实来证明。
4.审核评估的重点
审核评估总体考察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结果的达成度,具体评估时重点对学校教学工作“四个度”进行审核。一是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度;二是教师和教学资源的保障度;三是教学和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四是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的满意度。
5.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
适应度不仅体现在学生的毕业率、就业率等方面,更主要反映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课程考核、毕业论文(设计)、实验实习、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等一系列活动。
6.教师和教学资源条件的保障度
教师和教学资源通常包括教师队伍,教室、实验室、体育场馆等教学基础设施,教学经费,教材,教学仪器设备等。教师和教学资源是高校办学的基本条件,国家对此有基本的要求,例如,生师比、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生均图书、生均教学行政用房、教师学历结构等,这些指标是高校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条件。
7.教学和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
学校应建立自我评估制度,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围绕教学条件、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开展院系评估、专业评估、课程评估等。
学校要建立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充分发挥教学状态数据对教学工作的常态监控作用,并结合自评工作,按年度形成并发布教学质量报告。学校应通过自我评估、督导检查、教学状态数据常态监控收集相关教学信息,及时反馈到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中,调节、改进工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8.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
学校应建立对社会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机制,定期了解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和毕业生的反映,并根据反馈信息对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案、教学方法等进行调整及改进。
9.审核评估有哪些程序
⑴学校自评。参评学校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方案》及上一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存在问题的整改情况,结合自身实际,认真开展自我评估,按要求填报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在此基础上形成《自评报告》,同时提交各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⑵专家进校考察。审核评估组织机构对参评学校提供的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进行分析,形成数据分析报告。评估专家组在审核参评学校《自评报告》《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及《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告》的基础上,通过查阅材料、个别访谈、集体访谈、考察教学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观摩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等形式,对参评学校教学工作做出客观评价,形成写实性《评估专家组审核评估报告》。
⑶结论审议与审核报告发布。各省(区、市)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部评估中心,按年度将所组织的审核评估情况形成总结报告。教育部评估专家委员会对年度评估结果进行审议,公布审议结果。教育部评估中心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分别发布参评高校的审核评估报告。
⑷持续改进。参评学校要根据审核评估中提出的问题及建议进行整改。有关教育行政部门应对评估学校的整改情况进行指导和检查,并在政策制定、资源配置、招生规模、学科专业建设等方面予以充分考虑,促进学校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10.评估专家常用的考察方法
(1)深度访谈。评估专家进行深度访谈时,将根据访谈对象采取不同的访谈方式,会重点把握访谈前的准备工作、访谈中的交流工作及访谈后的辨别工作。
(2)听课看课。评估专家会灵活掌握听课(看课)的方式和时间。在进行听课看课时会关注以下问题:一是对某一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标准定位是否服从于课堂教学的目标,二是会关注从学生学习效果的角度考察课堂教学效果,一般每位专家听课看课的总数不少于3门。
(3)校内外考察走访。校内外考察走访是指对参评学校的教学单位、职能部门和教学基地、用人单位考察的一种技术。评估专家在考察中,校内走访会重点了解其教学资源的配置和使用率;校外考察会重点关注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满意度。
(4)文卷审阅。评估专家文卷审阅时精读和泛读相结合,以泛读为主。每位评估专家一般会调阅不少于2个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和不少于3门课程的试卷和试卷分析报告。论文重点关注选题、过程指导、成绩评定是否规范到位。试卷重点关注命题、成绩评定是否科学合理,关注试卷分析是否到位,是否有反馈改进机制。
(5)问题诊断。问题诊断一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一是对多种相关信息相互映证的兼听并收法;二是考察一个专业(院系)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主线贯穿法;三是对薄弱方面多渠道检验的弱项核实法;四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上下贯通法。
(6)沟通交流。针对不同的人员采用不同的交流方式和交流内容。在沟通交流中并不涉及参评学校办学自主权和参评学校内部事务。同组专家会做好沟通和交流,共享考察结果,增加考察信息量。
二、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范围
审核项目 | 审核要素 | 审核要点 |
1.定位与 目标 | 1.1办学定位 | (1)学校办学方向、办学定位及确定依据 (2)办学定位在学校发展规划中的体现 |
1.2培养目标 | (1)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及确定依据 (2)专业培养目标、标准及确定依据 |
1.3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 (1)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政策措施 (2)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体现与效果 (3)学校领导对本科教学的重视情况 |
2.师资队伍 | 2.1数量与结构 | (1)教师队伍的数量与结构 (2)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及发展态势 (3)教学团队建设 |
2.2教育教学水平 | (1)学校师德师风建设措施与效果 (2)专任教师的专业水平与教学能力 |
2.3教师教学投入 | (1)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情况 (2)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参与教学改革与建设情况 |
2.4教师发展与服务 | (1)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服务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2)青年教师培养发展情况 (3)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与学校为之服务的评价 |
2.5教师教学业绩成果考核 | (1)教师教学业绩成果考核办法 (2)考核结果的运用(如教学工作在职称评审中的权重) |
3.教学资源 | 3.1教学经费 | (1)教学经费投入及保障机制 (2)学校教学经费年度变化情况 (3)教学经费分配方式、比例及使用效益 |
3.2教学设施 | (1)教学设施满足教学需要情况 (2)教学、科研设施的开放程度及利用情况 (3)教学信息化条件和资源建设情况 |
3.3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 | (1)专业建设规划与专业结构化调整 (2)新专业设置与优势专业建设 (3)培养方案的制定、执行与调整 |
3.4课程资源 | (1)课程建设规划与执行 (2)课程的数量、结构及优质课程资源建设 (3)教材建设与选用 |
3.5社会资源 | (1)合作办学、合作育人的措施与效果 (2)共建教学资源情况 (3)社会捐赠情况 |
4.培养过程 | 4.1课堂教学 | (1)课程教学大纲的制订与执行情况 (2)教学内容对人才培养目标的体现,科研促进教学的情况 (3)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4)考试考核的方式方法与管理 |
4.2实践教学 | (1)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2)实验教学与实验室开放情况 (3)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的落实及效果 |
4.3第二课堂 | (1)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建设与保障措施 (2)社团建设与校园文化、科技活动及育人效果 (3)学生国内外交流学习情况 |
4.4教学改革 | (1)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及政策措施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 (3)教学改革的成效与应用 |
5.学生发展 | 5.1招生及生源情况 | (1)学校总体生源状况 (2)各专业生源数量及特征 |
5.2学生指导与服务 | (1)学生指导与服务的内容及效果 (2)学生指导与服务的组织与条件保障 (3)学生对指导与服务的评价 |
5.3学风与学习效果 | (1)学风建设的措施与效果 (2)学生学业成绩及综合素质表现 (3)学生对自我学习与成长的满意度 |
5.4就业创业与发展 | (1)毕业生就业率与职业发展情况 (2)毕业生创业情况 (3)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 |
6.质量保障 | 6.1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 (1)质量标准建设 (2)学校质量保障模式及体系结构 (3)质量保障体系的组织、制度建设 (4)教学质量管理队伍建设 |
6.2质量监测 | (1)自我评估及质量监测的内容与方式 (2)自我评估及质量监测的实施效果 |
6.3质量信息及利用 | (1)校内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建设情况 (2)质量信息统计、分析、反馈机制 (3)质量信息公开及年度质量报告 |
6.4质量改进 | (1)质量改进的途径与方法 (2)质量改进的效果与评价 |
7.自选特色 项目 | 学校可自行选择有特色的补充项目 |
注:楷体字内容为江苏结合实际增加和调整的条目。
三、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引导性问题
1.定位与目标
1.1办学定位
⑴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发展目标是什么?依据为何?
⑵学校教师、学生及校友对学校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发展目标的认可度如何?
⑶学校在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发展目标的确定及其落实方面存在什么问题?
1.2培养目标
⑴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是什么?是如何形成的?与学校办学定位的契合度如何?
⑵教师和学生是否熟知培养目标,并清楚自己从事的活动对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所起的作用?
⑶学校的培养目标及其制定(修订)、执行、评价等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1.3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⑴学校是如何正确处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四大功能之间的关系的?学校在保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方面采取了哪些有效的制度和政策措施?
⑵学校是如何确保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的?学校领导是如何重视人才培养工作的?学校各职能部门是如何服务教学的?
⑶学校在确保教学中心地位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2.师资队伍
2.1数量与结构
⑴学校的生师比如何?学校专任教师的数量及结构如何(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等)?能否满足教学要求?发展态势如何?
⑵学校各专业主讲教师队伍的数量及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等如何?能否满足教学要求?发展态势如何?
⑶学校实验技术人员和教学辅助人员的数量与结构如何?能否满足教学要求?
⑷聘请境外教师承担本科生教学情况?效果如何?
⑸学校的师资队伍在上述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2.2教育教学水平
⑴学校在鼓励教师教书育人及加强师德建设方面出台了哪些政策措施?效果如何?
⑵学校主讲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与教学能力如何?学校实验、实践(实训)教学人员和教学辅助人员的业务水平如何?
⑶教师能否做到教书与育人相统一,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⑷学校是否建立了对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评价机制及分类管理考核办法?效果如何?
⑸学校教师在教育教学水平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2.3教师教学投入
⑴教师自觉履行教书育人职责及将主要精力投入本科教学工作情况?
⑵教师是如何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的?教师能否将自己的科研资源向本科生开放并将最新研究成果及学科前沿知识融入教学内容中?
⑶教师参加教学研究、教学改革的情况?实际效果如何?教师参加校级以上教改立项课题的人数及比例如何?
⑷教师是如何发挥好专业、课程和教材建设者作用的?
⑸教师在教学投入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2.4教师发展与服务,2.5教师教学业绩成果考核
⑴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及发展规划落实情况如何?各二级教学单位是否有具体措施?效果如何?
⑵学校在服务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方面特别是在关心青年教师成长、提升其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学校是否设置了类似于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专门机构,为教师教学提供咨询、服务与帮助?效果如何?
⑶学校在鼓励教师在职进修、提升学历及国内外学术交流等方面采取了哪些政策措施?效果如何?学校每年用于教师学习、培训的人均经费是多少?
⑷学校教师教学成果考核办法实施情况?如何在教师岗位聘用、职称评审、考核评价及薪酬分配方面向教学倾斜?
⑸学校在关心与促进教师发展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3.教学资源
3.1教学经费
⑴学校是否建立了保障教学经费投入的长效机制?
⑵学校教学经费是如何分配的?学校是否有专门经费支持教学改革和创新教育?是否有专门经费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否有实践教学专项经费?是否将新增生均拨款优先投入实践教学?
⑶学校教学经费使用是否合理?是否进行年度经费使用效益分析?结果如何?
⑷学校在教学经费投入和经费使用效益上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3.2教学设施
⑴学校的各类教学设施(实验室、课堂教学设施、辅助教学设施、图书馆等公共教学设施)能否满足教学需要及学生自主学习要求?
⑵学校的教学科研设施的开放程度如何?利用率如何?
⑶学校教学设施的建设与使用中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3.3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
⑴学校专业建设规划的合理性和执行情况如何?是否有健全的专业结构优化调整机制?如何改进?
⑵学校专业建设的成效如何?是否建成了若干能够彰显办学优势与特色、具备一定影响力的品牌专业?
⑶新建专业的建设成效如何?学校如何充分保障新建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⑷学校在制定各专业培养方案时,如何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设置等方面体现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和实际需要?
⑸学校的培养方案及其制定(修订)、执行、评审等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3.4课程资源
⑴学校课程建设规划执行情况如何?课程建设取得了哪些成绩?
⑵学校课程总量有多少?课程结构如何?双语课程、实践课程比例是否符合培养目标需要?
⑶学校的教材建设规划执行情况如何?如何保障所选用教材的先进性与适用性?使用优秀教材和境外原版教材的比例是多少?
⑷学校是如何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建设成效如何?利用率与使用效果如何?
⑸学校在课程和教材建设等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3.5社会资源
⑴学校在合作办学、合作育人上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如何?
⑵学校在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方面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效果如何?
⑶学校与社会共建教学资源方面取得了什么成效?
⑷近三年接受社会捐赠的情况怎样?其中校友捐赠有多少?
4.培养过程
4.1课堂教学
⑴课程教学大纲的制订、执行与调整情况如何?
⑵是否有课程教学内容更新的相关制度与要求?教学内容如何体现人才培养目标?
⑶学校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采取了哪些措施?有哪些先进的做法?效果如何?
⑷学校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方面有哪些措施?成效如何?
⑸学校在考试方法上进行了哪些改革?在加强考风考纪方面制订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4.2实践教学
⑴学校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思路是什么?如何推进实践教学改革?效果如何?
⑵学校是否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基地?实习基地的条件与资源能否达到教学要求?
⑶学校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开设与实验室开放情况如何?学校科研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情况如何?
⑷学校是如何保障实习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的?
⑸学校是如何保障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教学质量的?近3年参加省毕业设计(论文)评优与抽检情况如何?
⑹学校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4.3第二课堂
⑴学校是否将第二课堂建设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有哪些政策措施保障第二课堂建设?
⑵学校的第二课堂的主要形式有哪些?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是如何紧密结合的?建设效果如何?
⑶学校是否制定了关于学生校(海)外学习经历的政策和措施?成效如何?
⑷学校在第二课堂建设及发挥第二课堂作用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4.4教学改革
⑴学校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是什么?是否有切实可行的教学改革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
⑵学校是如何激励和促进广大师生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的?效果如何?
⑶学校在人才培养体制与机制、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管理等方面改革取得哪些成效?
⑷学校在教学改革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5.学生发展
5.1招生及生源情况
⑴学校总体及各专业生源数量及结构特征如何?(如学生性别、民族、区域、家庭经济/社会背景、学生教育背景等)
⑵在校生对所学专业的满意度如何?学校为学生在学期间是否提供了转专业的机会?
⑶学校的生源数量与质量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5.2学生指导与服务
⑴学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是如何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的?
⑵学校建立了什么样的学生指导与帮扶体系?该体系的运行情况如何?
⑶学校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开展学生学业指导、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心理辅导等学生指导与帮扶工作?效果如何?
⑷学校如何吸引和激励专任教师积极参与学生指导工作?参与面与参与程度如何?
⑸学校学生辅导员和本科生导师在日常工作中如何指导和帮助学生成长成才?效果如何?
⑹学校在学生指导与服务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5.3学风与学习效果
⑴学校总体学习风气如何?学校在加强学风建设方面采取了什么样的政策措施?执行情况如何?
⑵学校是否形成了浓郁的学习风气?学生是否能够自觉遵守校纪校规,诚实守信,考试违纪、抄袭作业等现象不断减少?
⑶学生的学业成绩、专业能力、综合素质及学习效果如何?
⑷近三年学校公开处理的学生考试违纪、抄袭作业、违反学校规章制度的人/次数?
⑸学校在学风建设和增强学生学习效果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5.4就业创业与发展
⑴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近3年就业率、就业质量等)如何?
⑵学校采取了哪些措施提高就业率与就业质量?效果如何?学校是如何引导毕业生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与岗位工作?
⑶毕业生在社会特别是专业领域的发展情况如何?有哪些优秀校友?
⑷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如何?
⑸学校在促进毕业生就业与发展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⑹创业课程开设情况、创业基地建设情况、毕业生创业及发展情况?
6.质量保障
6.1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⑴学校是否重视教学质量标准建设?形成了怎样的质量标准体系?
⑵学校教学质量保障的模式是什么?结构怎样?
⑶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否做到了组织落实、制度落实和人员落实?
⑷学校教学管理队伍的数量、结构域素质是否满足质量保障要求?
⑸学校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6.2质量监测
⑴学校是否采取有效方式对全过程进行实时监测?
⑵学校是否建立了完善的评教、评学和专业评估制度?效果如何?
⑶学校是否形成了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等全员参与质量监测的良好氛围?
⑷学校在质量监测与控制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6.3质量信息及利用
⑴学校是否建立对能反映教学质量的信息(如:生源质量、在校学生学习状况、应届毕业生就业去向和就业质量、毕业生职业满意度和工作成就感、毕业生社会满意度等)的跟踪调查与统计分析制度?
⑵学校是否按教育部要求及时发布本科教学质量报告?质量报告是否全面、客观地反映本科教学质量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⑶学校是否建立了校内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运行情况如何?是否及时采集并上报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是否真实、可靠?
⑷学校是否按要求定期公布其他教学工作及人才培养质量信息?
⑸学校在人才培养质量信息统计、分析、反馈与公开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6.4质量改进
⑴学校是否定期对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制定改进的措施,效果如何?
⑵学校质量改进的程序与机制是什么?如何对改进效果适时进行评价?
⑶学校在质量改进中对已参加的外部教学评估(如水平评估、专业认证等)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进行了全面改进?效果如何?
⑷学校教师是否明确他们在教学质量改进中的责任,不断改进工作,满足培养目标要求?
⑸学校的质量改进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7.自选特色项目
⑴学校的特色有哪些?
⑵全校师生是如何认识和评价学校特色的?
⑶毕业生、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及其他社会各方是如何评价学校特色的
⑷学校在凝练特色、保持特色和不断改进方面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效果如何?
四、江苏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自评报告要点摘录
1.学校基本情况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涵盖工学、理学、医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教育学、艺术学等10大学科门类。学校的工程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化学、农业科学等5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本科专业88个。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33000余人,其中本科生人数近23000人,研究生10000余人,学历留学生1000余人。专任教师数量2000余人。
2.学校办学定位与发展目标
⑴目标定位:高水平、有特色、国际化研究型大学。
⑵类型定位:向研究型大学转型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⑶学科定位:工科特色更加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力争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
⑷层次定位:稳步发展本科教育,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加快发展海外留学生教育,积极拓展高品质的继续教育。
⑸服务面向定位:立足江苏,服务长三角,辐射全国,面向世界。
⑹本科教学工作目标定位:创建地方服务性强、行业影响力大、社会认可度高,有一定国际知名度的本科教学质量名校。
⑺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具有优良品德和健全人格,会学习、善思考、重实践、勇探索,专业基础厚、综合能力强、国际视野宽的创新创业人才、卓越人才、精英人才、国际化人才。
3.学校对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的制度文本及目前学校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的情况
学校出台《江苏大学关于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的规定》,对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做出底线要求:教学型教授和副教授每年至少主讲2门本科生课程,授课总学时不少于120学时;教学科研型教授和副教授每年至少主讲1门本科生课程,其中教授授课总学时不少于30学时,副教授授课总学时不少于60学时。各学院可根据实际情况制订教授、副教授最低授课时数标准,但不得低于学校标准。
目前,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的比例达到92%。
4.学校在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方面的政策与措施
学校出台《江苏大学青年教师助理教学制度实施办法》,规定年龄在40周岁及以下的,无高校教学经历或高校教学经历不足3年,或因教学质量考核不合格需进一步提升教学能力的青年教师可申请参加青年教师助理教学工作,实施时间原则上为3年,其中第一年为助教培养期,后两年为主讲培训期。另外,学校提供各种教学发展平台为教师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教学指导、服务与支持,如“听课观摩”、“名师讲堂”、“教学沙龙”、“专项培训”、“教学竞赛”、“教学进修”、“网络培训”,切实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5.学校对教师教学奖励与绩效评价的政策
学校出台《江苏大学教学奖励与绩效评价办法》、《江苏大学教学成果奖评审与奖励办法》、《江苏大学本科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及奖励办法》等文件,对教学改革项目、教学成果、教学建设项目的评级与奖励办法做出明确规定,重视本科课程教学质量并对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等级为A的课程及任课教师颁发证书及奖励。
6.学校专业建设情况及本科专业教学培养方案制订的程序
目前,学校本科专业共88个(实际招生专业及方向87个),目前学校拥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专业被列为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2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13个专业类获评江苏省“十二五”重点专业(类)。2015年,学校申报的能源与动力工程、车辆工程、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金属材料工程、工商管理和医学检验6个专业全部获批入选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项目。
学校原则上每四年统一组织安排各学院、各专业制定(修订)培养计划。每次正式制定(修订)前,学校都要围绕人才培养定位、行业标准和社会需求,广泛征求校内外专家意见,主动邀请行业专家参与,召开各个层面的座谈会,安排各种类型的调研,引导大家更新人才培养理念,按照适时、适度、适当的原则提升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务处明确培养计划制定(修订)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要求和整体框架的基础上,各专业在学院教学委员会指导下,由专业负责人或系主任组织制定,经教学院长审核,教务处审批后录入教务管理系统,并向社会公开。
7.学校课程及国家级精品课程与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情况
2015年,全校共开设课程3245门,包括专业课2776门,公共必修课80门,公共选修课389门。其中双语及全英语课程151门。在课堂规模上,学校继续推进小班化教学,原则上公共基础课及跨学院的专业基础课教学班不超过90人,其他课程教学班不超过60人,基本实现了以中小型开班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
目前,学校已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4门、国家视频公开课1门,省级精品(优秀)课程(群)88门,立项建设校“842T”精品课程162门,现已验收通过151门。
8.教材选用的依据及国家级、省级“十二五”规划教材的建设情况
学校严格教材选用,明确要求公共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要优先选用省部级以上重点教材、规划教材,省部级以上获奖教材和各专业全国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专业课要优先选用近三年出版教材。
目前,学校共获批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17部、江苏省“十二五”重点教材24部。
9.学校在学生指导与服务方面的机制
⑴构建学业指导帮扶体系,帮助学生完成学业。精心指导学生选课;深入实施“大学生学业规划工程”;全面推行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实行灵活的转专业政策;开展学业警告学生帮扶活动。
⑵构建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提升就业质量。大力组织校园就业市场;深入开展就业与职业规划指导;加强就业基地建设;开展就业困难学生帮扶工作。
⑶构建学生素质拓展体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开设素质教育类课程;开展素质拓展培训;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
⑷构建资助育人服务体系,助力贫困生健康成长。扎实做好资助工作;开展励志教育活动。
⑸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学生心理队伍培训系统化;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普及化;心理教育课程规范化;心理咨询服务的标准化;心理危机干预程序化。
10.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⑴“五位一体”教学建设体系
按照优化教学投入,提高建设效率的思路,学校提出了以“课程建设为基础,学科建设为龙头,专业建设为主体,实验室建设为保证,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的“五位一体”教学建设体系。
⑵“五制并举”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包括学生评教制、教学督导制、同行教师与干部听课评议制、教学信息动态汇集制和第三方质量评价反馈制。
学生评教制:学校每学期期初、期中和期末定期组织学生通过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对任课教师及其所授课程进行教学满意度反馈和教学质量评价。
教学督导制:教学督导员代表学校进行日常教学质量状况的教学检查和重点评价对象的教学评价工作,并对学校的教风、学风和管理工作作风进行督导。
同行教师与干部听课评价制:校院两级党政领导干部按照《江苏大学领导干部听课制度》要求,深入教学第一线进行教学质量的调研与评价工作;同行教师之间按学院规定开展听课评议与观摩研讨。
教学信息动态汇集制:学校在每个本科生自然班中聘任教学信息员,定期与不定期向教务处反馈教、学、管三方面的信息;同时,教务处通过处长信箱、在线质量信息反馈平台收集教学运行及质量的实时反馈信息。
第三方质量评价反馈制:学校邀请校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专业评估机构实施学生离校五年内的评价。同时,学校选择了一定数量的重要用人单位定期做好毕业生质量评价反馈工作。
⑶“四级链动”教学质量持续改进与考核体系
第一级为课程或课程组,教师在课程教学结束时对本轮次课程教学质量进行自评,并将自评结果报教师所在系(实验中心)审核;系(实验中心)在审核后帮助教师明确下一轮次持续改进的措施和目标。
第二级为系或实验中心,各系或实验中心建立“本科教学质量年度自评报告制”,每年年末对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状态作出小结,提出下一年度持续改进的思路,向学院提交自评报告并在教务处备案;学院经过认真考核帮助专业(系、实验中心)进一步明确下一年度持续改进方案。
第三级为学院,各学院认真做好对本院相关专业自评报告的审核及持续改进的评估工作,在此基础上形成学院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方案,并向教务处提交学院自评报告;教务处考核后提出学院下一年度本科教学工作年度目标及重点工作。
第四级为学校,教务处会同相关职能部门在做好各学院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审核工作的基础上,实现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完成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审核评估,并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文件和意见制定学校下一年度本科教学重点目标及实施方案,并落实到各学院,由此形成管理闭环。
11.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情况
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创新与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参与实践创新的热情,2009年,学校出台《江苏大学本科生课外创新学分认定与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全日制本科生在校期间,课外参加学校认定的各类竞赛、科学研究、发明创造、社会实践、发表论文等方面取得成果,通过申请和认定可获得相应的学分。
结合学校资源,实施分类指导,实现大众化创新创业知识素质教育与精英化、个性化培养创业人才相结合,确立了“135塔式”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图1“135塔式”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135塔式”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包含三个层级:“1-塔基”——创业普惠培养,全校学生100%接受创新创业知识普及、素质普惠教育和创新思维训练,通过将创业教育纳入了本科培养计划,将相关考核纳入每个学生都必须获得的创新学分考核体系,使所有学生具备创新创业意识和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储备;“3-塔身”——创业系统培养,30%左右具有明显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接受系统化、专业化创业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培养过程特别注重与其专业能力培养相结合,使其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和创业技能;“5-塔尖”——创业特制培养,对5%左右具有明确创业诉求的学生实施特制的创业实战方案。
学校从人才培养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亲身经历体验这3个维度出发,构建了人才培养的“三大课堂”。将基础理论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和实践经历体验有机融入其中,完善“2+2+X三阶段推进”人才培养方案。如图2所示:
图2人才培养的“三大课堂”及“2+2+X三阶段推进”人才培养方案